文化阵地

《求实》65期3-4版

作者: 校办室 发布时间: 2023-04-13 11:59:00 点击数:

3版】

空谷幽兰,无人亦芳

高二(5)班  游立群

平台者何谓?平且高者是也,平则蹈之于上,高则为人所瞻。然蹈于其上者,其皆人才乎?未得其幸而置身其上者,其俗子也乎?或曰:凡人才未必尽得平台,而得平台者亦不能皆成人才。吾暗许之。

今之众人,昏昏逐逐,以为“平台既分,人才既定”者,无一不醉!明人陈继儒有言曰:“天之赋命实同,人自取之则异。”所以分人高下者,惟其自身而已矣。

平台乃人屈伸呼吸、举手蹈足之所,或有高下,然而无人生来就是人才,纵然平台再高,也决无可能。至此,“平台决定”的论调已不攻自破。再如:全红婵出身低微,家境清贫,谷爱凌得天独厚,条件优渥,而此二者双双夺金,何也?平台之异,非人才之分也。观此二人者,皆爱其事而勤其道,日益精进,乃称人才。故人才者,实人事也。当下,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物质条件日新月异,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按理说,人才也应大量增多。然而,事实上,平台上不乏许多小丑,自认为身处高处,睥睨旁人,发号施令,互相攻讦——没有实才,在平台上只能徒增笑柄,平台不能造就人才,更不是供奉神的神龛,平台之上,鱼龙混杂。人才者乘其便,伪才者则自显其短。

有人辩曰:陈子昂独登幽州台,杜子美病卧江中舟,辛弃疾深夜挑灯看剑,陆放翁含恨溘然长逝,难道不皆因生不逢时,无人赏之,没有平台吗?然而,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”,幸而得到平台而大放异彩的,不一定皆为人才,而真人才,纵使被深埋于时代厚土,也能穿透时光,熠熠生辉。试看竹林七贤所处的平台:政局黑暗不见天日,甚至肉体都处于随时可能毁灭的惊惧之中,比之前四者,犹有过之而不及,然,纵然在这一片墨浓如漆的黑夜中,他们也没有被抹消,而是隐密而时刻不停地辐射着人才的光芒,“息徒兰圃,秣马华山,流磻平皋,垂纶长川,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。俯仰自得,游心太玄……这是乱世艰险中的理想生活,是在黑暗中仰望光明,在肮脏中向望纯洁。面对传统意义上“平台”的缺失,他们没有“哭天呼昭王”,巴望着别人赏赐给的黄金台,而是隐遁山野,不论人过,终日谈玄,泼墨淋漓,涂绘出专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平台:竹林。此后的数千年,它都为隐逸之士提供了归处。

故:人才自建平台,庸才利用平台,小丑玷污平台。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人才者必高蹈?自建平台,自氲芬芳,起舞弄清影,善哉善哉。

何必流连幽州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二(7 潘君鹏

古往今来,人才们的心中都矗立着一座幽州台。他们信仰那座台,希望台上有求贤若渴的燕昭王,有一方天高海阔的舞台,任其施展;他们敬畏那座台,害怕自己也会有登台悲歌“念天地之悠悠”的命运。

诚然,好平台能使人尽其才,遂其凌云之志,成其贤能之名。然而我认为:人才既为人才,便应有坚忍不拔之志、宠辱不惊之性,即使不身处黄金台,依然能够璀璨于世。

何必流连幽州台?寒彻骨时梅更白。愤懑于出身时,且看宋濂之家贫,箪食瓢饮、褛衣敝裳没有阻滞住他求学的脚步;怨艾于挫折时,试想阳明之困厄,囹圄的铁栏、龙场的瘴雾挡不住他追寻真理的目光。人才正如寒梅:“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”,贫困的出身磨不断其傲骨;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,困厄的历程掩不住其幽香。由此观之,出身也好经历也罢,良好的平台从不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。

何必流连幽州台?无心插柳春自来。当年在幽州台上徘徊悲怆的陈子昂,或许不会想到:《登幽州台歌》如今已成为千古绝唱,而他本人也被冠以“诗骨”美名。记录片《寒山寺》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张继的话:“时至今日,人们早已忘记那年状元游街时的鲜衣怒马,但历史会记住一位落榜生,以及他在姑苏时那个不朽的不眠之夜。”由此可见,人才的光辉难以磨灭,即使因一处平台的不公而受挫,也会在余下的千万个平台中灼灼其华。

实际上,总有人将“平台”与“成功”画上等号,将所有失意归咎于所处平台不够好、不够高。殊不知小仲马曾言:“我不愿站在别人肩头上摘苹果,那样的果实没有甘甜。”不若学学苏子:身处朝堂,幽州台上,敢言敢谏,犹贤犹能;身在江湖,幽州台下,躬耕于东坡,造福于黎民。不论身处何种平台,都燃烧自己、点亮星光,这才是人中至才。

冬奥会的主题歌曲《雪花》中有这样一句:“在远方,在家乡,都一样闪亮。”我们既为新时代的新青年,应当立志做人才,更当做雪花一样,无论何处闪亮如常的人才。丈夫志四海,何须幽州台?

高台嵯峨,人才璀璨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二(6 秦岩松

席慕蓉曾言:“我终于明白,每一条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;我终于相信,每一条走下去的前途,也有它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。”寻觅机遇,缔造成功;千变万化,以一始终。莫以有平台而停滞不前,莫以无平台而垂头丧气,方为人生之耀光。

毕竟,在跃迁的时代中,机遇一闪而逝,平台亦是难得。有平台青睐却不珍惜便会韶华尽褪,无平台欣赏就垂头不语则会碌碌无为。我们要做的,便是掌握已有的平台,发掘其中的奥秘;滋养未成的平台,书写成才的华章。

世人多言英雄无用武之地,以抒心中愤慨,这本是真情流露。但在滚滚洪流下,那些怀瑾握瑜的“君子”,却多为躺平不愿翻身,在灯红柳绿迷失自己;或者是轻易听信旁人,让禁忌阻碍视野,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,过约定俗成的生活。这到底是没有平台,还是没有斗劲?

全红婵生于农村,家境清贫,无平台的恩赐,却能凭自身的努力打破世界纪录;黄旭华深海探核,面对极度封锁,深耕甲子,突破壁垒;严歌苓而立之年远渡重洋,无外人赏识,坚持写作成为中外名家。平台遥远并不是缥缈虚无,一步一步,坚持自己,终会抵达台顶,一览众山之小,胸怀天下之大。

当然,也有不少天之骄子出生即为花团锦簇,良好家境,雄厚背景。当此之时,更应充分把握平台机遇,书写人生辉煌,真正成为有用之人才。吴中钱氏英才辈出,文有钱穆文史等身,中外博文,书生意气;理有钱伟长力学至尊,享誉国际,挥斥方遒。他们把握了平台,利用了平台,挖掘着平台,并最终回报平台,青史留名,万众仰慕,成为尽瘁人才。

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,不能因为望尘莫及就停滞不前。真正的人才,如果在追逐途中历经失望,挫折,苦痛,不是埋怨万物而是坚定前行,在绝境中就会釜底抽薪——创造平台!百年前的华夏,黑暗中惊雷怒放,万古白昼拉开帷幕。其中,无数的仁人志士,天地英才,抛头颅洒热血,缔造出一个纳天下于己身的平台,让中国拥有能承载起无数人才的用武之地,骄傲屹立于世界之林。

可怕的不是跌倒,而是跌倒后不再爬起;可悲的不是穷途,而是徘徊后不再前行。平台就像巍峨的山峰,真正的人才不希求它们主动走来,而是向大山奔去。平台是载体,是里程碑,是时间进程的重要节点;人才是磨刀石上的锋刃,是荆棘丛中的玫瑰,遇上知音,登上平台,成就成功,登顶才干之巅。

人才是磨砺出来的,平台是创造出来的,拥有为幸,利用为善;未遇不馁,竭力追寻,为你我成才谱写豪情一曲!

平台为舟,人才为楫

高二(15 赵如雪

当金色的羽毛隐没于尘土,婉转啼鸣被杂声掩盖,你能否注意到吵吵嚷嚷的鸡群中,有一只高贵的凤凰?

俗话说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的确,你只要拥有本领,总有一天会绽放出光彩。古人也说“虎落平阳被犬欺,龙游浅水遭虾戏”,失去平台,就会被动挨打,失去光彩与前程。所以,若有一个适当高度的平台,就能发挥才能、铸就人才。

平台,无处不在:它可以是一个荟萃创新思想的网络,一个装备齐全的实验室,一个灯火辉煌的舞台,一个以梦为马的学院……可以说,站在属于自己平台上的人才,更能真正展现出属于他的智慧与魅力。

平台能给人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。韩信在楚汉之争的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却曾在项羽麾下籍籍无名、碌碌无为。汉地并没有什么神丹妙药能让韩信突飞猛进,不过是有一个贤君能臣的平台,让他的军事才华有用武之地。于是,皮甲换成战盔、木枪化作铁剑、卑微听命的小卒化身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,而这一切,若离开大汉这样一个平台,都将化为乌有。

平台能让人才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耀眼。没有舞台,《歌剧魅影》就失去了它黑暗中的优雅与神秘;没有实验室,屠呦呦就难以深入钻研提取出青蒿素;没有好莱坞,梦露的风姿美貌大概难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向往。

拥有平台时,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。谷爱凌在滑雪上天赋异禀,在冬奥会收获两金一银,这与她曾是滑雪教练的母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,她在平台上勤加练习、修成正果。

没有平台时,我们就需要寻找平台,甚至是创造平台。2021年东京奥运会,全红婵打破世界纪录赢得了金牌。与谷爱凌大相径庭的是,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,没有平台的她,更加勤于苦练,终于通过跳水改变了命运。

如今,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,小家与大家、小我与大国、个体与平台,也越来越紧密相连,命运依存。每个人的萤火闪烁,汇集成时代的光芒万丈;每个人的点滴成就,凝聚成时代的磅礴河道。正如《尚书》有云:“若济巨川,用汝作舟楫;若岁大旱,用汝做甘霖。”不仅仅是平台成就个体,还有个体成就平台。我们应该看到:国有召,必有应。

人才如幼虎,平台如山林让他们称王称霸。我们这绚丽多彩的世界,正是由每一个找到自己平台、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们编织而成的。人才创造平台,平台铸就人才,二者相辅相成,犹如一座不断延伸的阶梯,通往胜利与成功。

4版】

揽一弯“创造”之月,照满怀“读书”之雪

高二(6 周新越

  黄庭坚曾提笔写道:“我欲穿花寻路,直入白云深处,浩气展虹霓。”如果把“读书”比作那花与云,那么“创造”便是“浩气展虹霓”的厚积薄发。没有读书,创造便没了根源;没有创造,读书便没了真谛。因此,我们应当揽一弯“创造”之月,照满怀“读书”之雪,二者相生,方历久不灭。

  何为创造?它不是博览群书后“创造”出的厚厚读书笔记,也不是与人交谈时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。创造是积累后的喷发,是新体会、新思想,不归于前人,而是自己独有的一分心得,两分灵感。

  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弃官归田,苏轼于雨中创造出豪情万丈的诗句。而他本人,更是嗜书。古往今来,博览群书之人可谓无尽,又有几人能像他这般揽创造之月?于读书之中,他的鸿鹄之志、灿阳之才不得抒发,寄愁思于诗词,便有了那一篇篇的传世名作。他用创造超脱历史的束缚,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。

  读书诚可贵,创造价更高。以读书为基,方能创造出发于心的作品。

  曹雪芹如自己笔下的宝玉,少时家境富裕,便也安心地做个公子,饱读诗书却整日赋闲游玩,空负了才华。历经生活磨炼,老年的曹公拿起笔,腹中书使他更轻松顺利地借创作表达。在他功力遒劲的笔下,我们看到“展眼吊斜晖”的史湘云最终落得“云散高塘,水漫湘江”;看到只知胜人而“脸上一抹笑,心中一把刀”的王熙凤“忽喇喇似大厦倾,昏惨惨似灯将熄”的苍白面客。在满怀读书之雪中,《红楼梦》的人物鲜活立体,恍然间似乎立于眼前。

  然而,更多的人读书,却不创造。他们总是会说:“我才华有限,不会创造。”何其可笑!何其可悲!笑的是那读过的书,仿佛都从他们腹中流走,不留影踪;悲的是这种没有更高追求的燕雀们,只能在汹涌澎湃的时代之声中奏几声不堪入耳的靡糜之音。

  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青年,我们绝不能做一个不读书之人,更不应当一个读书而不创造的躺平者!“躺卧对人们来说有如在浓雾中散步一般的效果,在此之后,我们的目标总是比之前更清晰。”躺卧永不是不创造的借口,而是在为无尽的创造之路蓄力。

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风清于老凤声。”无限的读书都以创造为归宿,无限的创造都以读书为渊源。吾辈青年应揽“创造”之皎皎明月,照“读书”之阳春白雪,于时代昂扬向上的曲线上,跳出属于创造的生命轨迹!

“书”入源泉,“创”出价值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二(5 祁子涵

读书,犹如汩汩清泉汇入心田,流淌前人思想之光;创造,犹如智者以清泉自鉴,折射价值的灵光。

必先有读书作为源头活水,再加之创造的升华,才能彰显输入与输出的辩证智慧。

读书是汲取前人的智慧,借鉴前人的经验,亦为创造做准备,没有司马迁览尽古籍,何来修史的知识素养与历史启发?没有屠呦呦团队翻遍中医药典,何来低温提取青蒿素的实验依据?没有马克思读先哲理论,何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升华?由此可知,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没有这级级阶梯,我们无法一跃而上,揽天上明星。

但为什么仍有许多人,尽管读书很多,知识面甚广,却对社会无较大贡献呢?因为他们仅有输入却没有输出,就像堵住了活水的出口,时日一长,就成了一潭没有活力的死水。

此时,我们需要通过创造将读进的书“创”出价值来。

很多人都能完成对知识的输入,却难兼具创造性思维与为此践行的实践。富兰克林读古代神话中关于闪电是“上帝之火”的说法,提出质疑,构想风筝实验的创新理念,并通过亲自尝试证明闪电是自然现象,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误解。余秋雨不仅学识渊博,贯通古今,还通过几年的苦旅探索中国文脉,创作《文化苦旅》,滋养了几代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与文化根基。毫无疑问,他们中一个是近现代科学的先驱,一个是博古通今的学者,都深受知识的蕴藉,浸润于书籍知识的滋养,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,而是备受先人的启发,或质疑或创新,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,创造了新的价值。

站在时代的风口,我们振臂而呼:“这是变革的时代,这是承前启后的时代。”在当下,机遇与挑战并存,国际形势风云多变,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善于运用读书与创造的辩证法。作为中学生,读书学习能够磨炼心智,丰富知识储备,同时我们更应当敢于发声,创造实实在在有益于社会的价值,融滴水于洪流,承前辈之事业。

读书为创造做好准备,创造又成为先导,启发人们深入地认识事物,二者相辅相成。这正是:“书”入源泉,“创”出价值。

让不同的灵魂自由生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二(13)班  赵惠蓉

前段时间,冰墩墩扮演者擅脱表演服并自拍喊话“我不帅吗”一事引发热议。他自以为是地将“我=冰墩墩”强加于他人,但这种“己所欲”的行为并非“人所欲”,自然也就招致了口诛笔伐。

就像西西弗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他一起去推石头,伊卡洛斯不能把自己对太阳的渴望强加到别人身上。《论语》在两千年前就告诉过我们一个真理: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从另一个方面说,己所欲,同样不能滥施于人。

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会思考,所以每个人都有着独立而自由的灵魂,这是生而为人最本我本初的“身份证”。“独一无二”是一个灵魂扎根于世界的基础和走过活过的证明,而一旦这张“身份证”被人为地强行改写,自己的思考被别人的想法代替,这个人又到底是谁?

或许有人会说,“这都是为了你好”“你要怎样怎样,才能怎样,不然就会怎样”——这样的声音尤以“中国式家长”为甚。然而其实正如《开端》中卢迪所言,“我的内心要比别人家的孩子丰富得多。”孩子最大的财富是无拘无束、自由生长的想象力,比如陈春成笔下夜晚的潜水艇。但成人的世界总充斥着“人所欲”。不被施以“人所欲”的孩子没法在大人的世界里生存,“己所欲”被扼杀之时,就意味着想象力的末路。所以“为了你好”并不全等于“对你有好处”,它有时候更像是对人施以一个软性的思维囚笼,对一个自由的灵魂画地作牢。

其实,越是自我的高度接近“金字塔尖”的人,越是能接受每个灵魂的独立、自由、个性。你所不喜的自然不可强施于人,你所推崇的也不一定是别人的良药。有人折服于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大义,自然也有人站在其妻女的角度,批判他连为家人稍作停顿都不肯的无情。世人语论纷纷,看上去杂乱聒噪,然其中自有和谐统一,这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自然生态。这样的社会里,不同的灵魂才能与时代共同生长,让世界的呼吸更加精彩,余韵悠长。

一个将已所不欲施于人的社会将是一个混乱的社会,充斥着人们互相乱丢的垃圾。而一个将己所欲施于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,灵魂的可能性被死板的程序扼杀,《美丽新世界》其实来自深渊。只有己所欲所不欲都不滥施于人,给灵魂以自由生长的土壤,每个“生来都是君王”的人才不会“在流亡中死去”,沉默的世界得以百家争鸣,生生不息。

每一个不同的思想都值得咏唱。故此,愿所有闪耀的灵魂都独一无二地发光,自由生长,根系与枝丫终舒展为一个更加精彩纷呈的多元世界。

心“欲”沧海,虑“施”波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高二(6)班  徐进宇

想像这样一个场景:一株娇花因缺水焦枯而奄奄一息,渴望喷壶的沐浴以重获新生。然而沧海路过出于好意而掀起千层浪以溉之。结果呢?娇花无疑淹溺而死……

我们都曾汲取过孔子的教诲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从而,常以一腔同甘苦乐的热情,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喜好与追求;却疏忽了“己欲非人之所欲”的道理。因此,理应结合他人需求与自身能力,而适度施予。就像“心中所欲”为一汪沧海,施予波涛前当考虑其震慑与伤害。

也许有人会说:“我当然明白自己的需求,却难以弄清他人的需求,此时施人己欲不失为一妙计。”这样的逻辑完全以自我为中心,丝毫没有考虑受施者的感受。施予是一个神圣的互助举措,类似于为别人铺垫台阶,助其拾级而上。施予前不应询问受施者的需求与能力吗?不应据此而独家制定所施之物吗?凭借自身所欲而横冲直撞,胡思乱想,结局与为婴儿建高台,为巨人造低阶一样荒诞!当然,这善意的初衷值得肯定。但在错路上唯一止损方式是立刻停步,盲目地施予己欲时也应迅速回头,重整旗鼓。

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,即使再平凡的人,也有独属于己的“温柔富贵乡”。倘若你渴望沧海的广阔,而希求施予他人以波涛滋润,何曾考虑过他人欲为一匹骆驼,在荒垠沙漠淬炼自我?曾读过这一篇文章:一位富婆渴望靠施舍乞丐而自我满足,而她曾帮助的一名乞丐后来事业有成。多年后重逢,在富婆手握钞票与乞丐的握手相拒中戛然而止。我为这位慷慨的富婆感到惋惜。不正是因为她封锁在自我的“钱财之海”中难以挣脱,而寻求施舍吗?倘若她能走入旁人的世界,倾听诉说,共享悲喜,担任多种角色,还会固执己欲,乞求施舍迷失自我吗?

不得不说,与受施者的交流沟通,是有效援助的不二法门。而切合自身能力,又是施予的价值底线。揆诸当下,道德绑架一词热火朝天,“难道因他活得比我惨,我应当不顾己身地去救他吗?”无数人发出灵魂拷问。但更明智的做法是“己之所能尽施于人。”就像你的需求是一沟溪流,何必为施予别人而竭力“兴风作浪”?这又回到了一个哲学命题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己。”

凡心所向,慎虑施人。生如逆航,同赢共往。当我们惋惜于那株娇花的夭折,何不应沉思铭志:心“欲”为沧海,缘何“施”波涛?